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

半世紀中興國貨不敵時代結業

(明報)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05:05
【明報專訊】上世紀八十年代,國貨公司在香港零售界仍佔重要位置,無論新年抑或開學,家長們都總要光顧一兩次,辦辦年貨,買套新校服。在旺角 經營逾半世紀的中興國貨,亦曾經有過每年歲晚客似雲來的風光日子,萬料不到今年的年三十晚,卻是近年來最「拍烏蠅」的一天,老店抵不住租金年年加,生意年年減,宣布本月中結業,香港的國貨公司將又少一家。

創立於1958年的中興國貨,高峰時期在旺角有4間店舖,員工過百,總店位於新填地街,即現時朗豪坊對面。七八十年代是國貨業的黃金歲月,內地物資短缺,港人總會到國貨店購買日用品回鄉,人人手中不是單車便是衣車,人逼人情况尤以年終打工仔出雙糧後為甚。中興第二代掌舵人李兆棠形容,當年的盛况直逼現在的一田百貨,「衫褲一堆堆而非一件件賣,三四日便賣斷載滿一輛5噸半貨車的臘肉」。

昔日年終賣衫以堆計

李兆棠說,那年頭中產會光顧先施、永安,低下階層則愛國貨,「便宜之餘質素有保證」。想當年,年三十晚中興客似雲來,收入較平日多五六倍,「現在人人只會到年宵花市」。中興多間分店,陸續因經營困難而在八九十年代結業,而位於旺角道及上海 街交界的最後陣地也將撤出,店內只餘幾兄弟姊妹留守,李兆棠慨嘆﹕「以前賺到的也倒蝕出來。」

「以前賺的也倒蝕」

昔日小型國貨店總會集體向經銷商大手入貨以減低來貨價,惟同行接連倒下,連內地經銷商也因生意驟降而倒閉。縱然經營困難,中興10年來可未有連連加價,李兆棠說︰「我們靠的是薄利多銷,只會因來貨加價而加價,絕不會如超市海鮮價,抬高原價為減價。」

李爸爸兄弟3人當年創立中興,養活李兆棠一家十兄弟姊妹。李兆棠排行第六,小學時放學便背著書包到店舖開工,夜晚在閣樓睡覺,隨著生意日差,七妹之後的弟妹,也被家人力阻入行。

摸不到潮流 校服滯銷

面對經濟環境變化,中興為吸引年輕顧客,設法引入新元素,但賣國貨的本業不變,「不賣國貨,那不如轉招牌 ,客人只想來買國貨,如果兼賣其他貨,他們便不會光顧」。店舖曾引入較新潮的多色恤衫,「誰知客人買來買去都是白恤衫」。中興也曾順應潮流引入喇叭校服褲、女生們大熱天時仍舊衣不離身的加大碼冷衫,不過始終抵不住年輕人「五時花六時變」的心態,致大批校服滯銷,「近年又興窄腳褲,真是難捉摸」。

為免大量校服褲囤積,中興近年引入改褲服務,實行同一腰圍只引入一種褲管長度,按學生高度改長短,五哥李兆良一邊在年近50的蝴蝶牌衣車前改褲,一邊嘆謂﹕「如果有生意,又有誰想執笠?倒貼得一年,也貼不了幾年,難道看見前面有牆還要一頭撞上去?」

由中興到式微,七妹李鳳霞不勝唏噓﹕「成世人打一份工,當然不捨得,但至少不用再為沒生意而煩惱……」縱使老店勢將被毗連的建材店「吞併」,惟陪著國貨業走過光輝歲月的成長一輩,仍會感激大地牌校褸、菊花牌羊毛內衣曾帶給他們的溫暖。

感想:我認為這些那麼有歷史的店舖不應該結業,反而應該保留,因為如果我們不保留這些那麼有歷史的店舖的話,我們的下一代就不會認識它們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